框架钢结构房屋,由于其抗震性能较好,极少发现整体垮塌的现象,但框架结构由于材料、施工质量和建筑布局等原因,部分结构件和填充构件发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一、在平面内改变主体结构的侧向刚度的分布,从而改变各钢构件之间的地震内力分布状态,在竖向,改变结构层刚度的变化,导致薄弱层的出现。
二、对主体结构地震分析带来困难,不易选取合适的结构抗震分析模型,不易正确的估计地震反应。从目前我国规范来讲,处理填充墙对结构侧向刚度贡献时,考虑将钢结构自振周其折减,从而放大地震作用来整体考虑。而未考虑平面及竖向填充墙体布置的不同对结构的影响。
三、钢框架结构填充墙处理不当,往往引起主体结构的破坏,如形成短柱,产生剪切破坏,这一点应该引起设计者的重视。
四、框架结构任意楼层不可避免存在一定数量填充墙,而一般来讲,填充墙体会先于框架柱开裂,因此,为避免填充墙这一非结构件受到较大损坏,用于层间位移验算的层间位移角限值必须考虑容许的填充墙体开裂程度。
五、从地震震害来看,尽管地震灾区地震烈度可能超过规范的多遇地震烈度。框架钢结构填充墙损坏严重也属合理范围,楼梯破坏的同时,往往楼梯间墙体破坏也较严重,设计时,防止楼梯间墙体破坏对防止楼梯破坏起有利作用,综合上述因素,建议对框架钢结构多遇地震作用下弹性层间位移角限值适当减小。而多遇地震作用主要是保证钢结构为弹性状态,结构主要钢构件不坏,由于填充墙体与框架梁、柱存在一定间隙,并且不同材料的填充墙体,其变形也存在一定差异,在多遇地震验算时,规范对填充墙体的刚度考虑,认为是合理的。
六、钢筋混凝土钢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总体上不具备抗力储备,钢结构主要依靠本身的变形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通过验算来保证结构不倒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1规定,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1/50。
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2002采用了梁柱构件内力调整、柱轴间比限制和柱体积配箍率等措施。其主要目标是保证“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设计思想,这种设计理念与3个水准目标是一致的。